Go - Build Executables for Multiple Platforms

以 libp2p 的 chatroom 範本為例,編譯不同平台的執行檔。

  1. Clone the repo.
     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libp2p/go-libp2p
     cd go-libp2p/examples/pubsub/chat
    
  2. Build the binary
     go build . # Builds executables
     ./chat # 執行
    
  3. 讓執行檔放在特定位置並取特定名字
       go build -o build/hello .
    

    上面的程式碼會 build 出叫 hello 的執行檔,並將他放在叫 build 的資料夾中。

  4. 如果希望執行檔被存在 $GOPATH/bin,則要使用 go install
     go install .  
    

    可以用下面指令查看目前 $GOPATH/bin 在哪:

     echo $GOPATH/bin    
    
  5. Go 方便的地方之一就是可以為其他 OS 與 architecture 編譯執行檔,用下面指令查看可以可以 build 執行檔的 OS 與 architecture :
     go tool dist list
    
  6. 用下列指令 build 後,資料夾下會出現屬於 Windows 64-bit 的執行檔 chat.exe :
     GOOS=windows GOARCH=amd64 go build .
    
  7. 可以使用 go env 查看目前的環境變數,裡面就包括預設的你的系統的 GOOS 與 GOARCH。

參考資料

Go - Return bit 1 count

程式碼如下:

func BitCount(x int) int {
	cnt := 0
	for x > 0 { // 當 x <= 0 就是完全沒 1 了 
		x = x & (x - 1) // 每次會不見一個 1
		cnt++
	}
	return cnt
}

Inode

在看 Hands-On System Programming with Go 的時候看到 inode 這個詞,所以看了一下相關的資料並整理成筆記。

資料來源

Linux學習之理解inode

inode 是什麼?

檔案儲存在硬碟上,硬碟的最小儲存單位叫做扇區(Sector)。每個扇區儲存512位元組(相當於0.5KB)。

作業系統讀取硬碟的時候,不會一個個扇區地讀取,這樣效率太低,而是一次性連續讀取多個扇區,即一次性讀取一個”塊”(block)。這種由多個扇區組成的”塊”,是檔案存取的最小單位。”塊”的大小,最常見的是4KB,即連續八個 sector組成一個 block。

檔案資料都儲存在”塊”中,那麼很顯然,我們還必須找到一個地方儲存檔案的元資訊,比如檔案的建立者、檔案的建立日期、檔案的大小等等。這種儲存檔案元資訊的區域就叫做inode,中文譯名為”索引節點”。

inode 的內容?

  • 檔案的位元組數
  • 檔案擁有者的User ID
  • 檔案的Group ID
  • 檔案的讀、寫、執行許可權
  • 檔案的時間戳,共有三個:ctime指inode上一次變動的時間,mtime指檔案內容上一次變動的時間,atime指檔案上一次開啟的時間。
  • 連結數,即有多少檔名指向這個inode
  • 檔案資料block的位置 沒有紀錄檔名!

stat 指令得到某檔案的 inode 資訊,在 mac 的話,加上 -x flag 獲得人類可讀的標題:

stat -x ad,txt

#  File: "ad.txt"
#  Size: 546          FileType: Regular File
#  Mode: (0644/-rw-r--r--)         Uid: (  501/  weilun)  Gid: (   20/   staff)
#Device: 1,7   Inode: 84952848    Links: 1
#Access: Thu Dec 29 16:26:04 2022
#Modify: Fri Dec 23 01:35:13 2022
#Change: Fri Dec 23 01:35:13 2022
# Birth: Thu Dec 15 16:35:29 2022

inode 的大小

inode也會消耗硬碟空間,所以硬碟格式化的時候,作業系統自動將硬碟分成兩個區域 :

  1. 資料區,存放檔案資料
  2. inode區(inode table),存放inode所包含的資訊。

每個inode節點的大小,一般是128位元組或256位元組。inode節點的總數,在格式化時就給定,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設定一個inode。

用下面指令可以檢視每個硬碟分割槽的inode總數和已經使用的數量

df -i

由於每個檔案都必須有一個inode,因此有可能發生inode已經用光,但是硬碟還未存滿的情況。這時,就無法在硬碟上建立新檔案。

inode 號碼

每個inode都有一個號碼,作業系統用inode號碼來識別不同的檔案(而不是檔名)。

使用者通過檔名,開啟檔案。實際上經過了三步驟:

  1. 系統找到這個檔名對應的inode號碼
  2. 通過inode號碼,獲取inode資訊
  3. 找到檔案資料所在的block,讀出資料

ls -i 下面指令可以看到某檔案對應的 inode 號碼:

ls -i ad.txt 
# 84952848 ad.txt

目錄檔案

Unix/Linux系統中,目錄(directory)也是一種檔案。開啟目錄,實際上就是開啟目錄檔案。

目錄檔案的結構非常簡單,就是一系列目錄項(dirent)的列表。每個目錄項,由兩部分組成:

  1. 所包含檔案的檔名
  2. 該檔名對應的inode號碼

如果用 ls -l 資料夾 查看某資料夾的權限,會發現大家都有執行許可權(x,這是因為目錄檔案內只有檔案檔名和inode號碼,其他資訊都儲存在inode節點中,而讀取inode節點內的資訊會需要目錄檔案的執行許可權(x)。

硬連結

一般來說,檔名和 inode 是一對一的關係,但是在 Unix/Linux 系統也允許多個檔名指向同一個 inode 號碼。 這意味著,可以用不同的檔名訪問同樣的內容;而對檔案內容進行修改,會影響到所有檔名;但是,刪除一個檔名,不影響另一個檔名的訪問。這種情況就被稱為”硬連結”(hard link)。

下面用 ln 原始檔 目標檔案 命令對 test.txt 建立了硬連結,新建立的檔案叫做 hardlink.txt

ln test.txt hardlink.txt     

ls -li    
# total 16
# 86719851 -rw-r--r--  2 weilun  staff  15  1 13 13:52 hardlink.txt
# 86719851 -rw-r--r--  2 weilun  staff  15  1 13 13:52 test.txt

可以發現兩者的 inode 號碼相同!用戶名前面的那個 2 代表指向該inode的檔名總數,又稱作連結數,若是這個數字歸零,系統就會回收這個 inode 號碼。

  • 如果對 hardlink.txt 內容作修改,使用 cat 指令將 test.txt 內容印出來,會發現內容也改變了!
  • 刪除 test.txt,會發現 hardlink.txt 還好好的

目錄檔案的”連結數”。建立目錄時,預設會生成兩個目錄項:”.”和”..”。
前者的inode號碼就是當前目錄的inode號碼,等同於當前目錄的”硬連結”;後者的inode號碼就是當前目錄的父目錄的inode號碼,等同於父目錄的”硬連結”。
所以,任何一個目錄的”硬連結”總數,總是等於2加上它的子目錄總數(含隱藏目錄)。

軟連結

另一種情況,檔案A和檔案B的inode號碼雖然不一樣,但是檔案A的內容是檔案B的路徑。讀取檔案A時,系統會自動將訪問者導向檔案B。

因此,無論開啟哪一個檔案,最終讀取的都是檔案B。這時,檔案A就稱為檔案B的”軟連結”(soft link)或者”符號連結(symbolic link)。

可以用 ln -s 源文檔案或目錄 目標檔案或目錄 命令建立軟連結

  • 檔案A依賴於檔案B存在,如果刪除檔案B,開起檔案A會報錯
  • 檔案A指向檔案B的檔名,而不是檔案B的inode號碼,檔案B的inode”連結數”不會因此發生變化。
ln -s test.txt softlink.txt   

ls -li 
# total 8
# 86720722 lrwxr-xr-x  1 weilun  staff   8  1 13 14:04 softlink.txt -> test.txt
# 86719851 -rw-r--r--  1 weilun  staff  24  1 13 14:00 test.txt

inode 的特殊用途

  1. 有時,檔名包含特殊字元,無法正常刪除。這時,直接刪除inode節點,就能起到刪除檔案的作用。
  2. 移動檔案或重新命名檔案,只是改變檔名,不影響inode號碼。
  3. 開啟一個檔案以後,系統就以inode號碼來識別這個檔案,不再考慮檔名。因此,通常來說,系統無法從inode號碼得知檔名。

第3點使得軟體更新變得簡單,可以在不關閉軟體的情況下進行更新,不需要重啟。因為系統通過inode號碼,識別執行中的檔案,不通過檔名。

更新的時候,新版檔案以同樣的檔名,生成一個新的inode,不會影響到執行中的檔案。等到下一次執行這個軟體的時候,檔名就自動指向新版檔案,舊版檔案的inode則被回收。

Vim - 跳到某行的開始/最後

  • ^ 跳到句子開始,保持 command mode
  • I 跳到句子開始,切換到 insert mode
  • $ 跳到句子最後,保持 command mode
  • A 跳到句子最後,切換到 insert mode
  • 跳到某個想搜尋的字 :
      / [type the word you want to find]
    

    enter 後按 n可 以跳到下一個字 (用 :noh 可以取消 highlight)

Read, Write, Execute

Owner, Group, Other 對檔案/資料夾的 write, read, execute 三個動作分別具有不同的權限。

權限通常有兩種表示方法,第一種方式是用三個 octal number 作為權限的表示,第一個數字是 read 權限,第二個數字是 write 權限,第三個數字是 execute 權限;第二種方法是直接用 rwx 來表示。以下舉例:

  • 0 or —: No permissions
  • 1 or –x: Execute permission (execute a file or navigate to a directory)
  • 2 or -w-: Write permission (write a file or add new files in a directory)
  • 3 or -wx: Write and execute
  • 4 or r–: Read permission (read a file or list the contents of a directory)
  • 5 or r-x: Read and execute
  • 6 or rw-: Read and write
  • 7 or rwx: Read, write, and execute

Owner, Group, Other 對一個檔案的權限,就用三個 octal number 或三組 rwx 表示:

  • 777: Everyone can read, write, and execute.
  • 700: Owner can read, write, and execute.
  • 664: Owner and group can read and write.
  • 640: Owner can read and write and group can read.
  • 755: Owner can read, write, and execute, while group and others can read and execute.

可以用 ls -lll 來瀏覽目前目錄底下檔案/資料夾的權限設置。

會發現下面除了三組 rwx,有些檔案前面還有一個 d,這種 1333 的形式分別代表:檔案屬性/ owner 擁有者權限 / group 同群組使用者權限 / other 其他人權限。而 d 代表該檔案是個目錄。

有些檔案除了 1333,後面還有一個 @,這代表該檔案是 extended attributes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