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 - Return bit 1 count
13 Jan 2023程式碼如下:
func BitCount(x int) int {
cnt := 0
for x > 0 { // 當 x <= 0 就是完全沒 1 了
x = x & (x - 1) // 每次會不見一個 1
cnt++
}
return cnt
}
程式碼如下:
func BitCount(x int) int {
cnt := 0
for x > 0 { // 當 x <= 0 就是完全沒 1 了
x = x & (x - 1) // 每次會不見一個 1
cnt++
}
return cnt
}
在看 Hands-On System Programming with Go 的時候看到 inode 這個詞,所以看了一下相關的資料並整理成筆記。
檔案儲存在硬碟上,硬碟的最小儲存單位叫做扇區(Sector)。每個扇區儲存512位元組(相當於0.5KB)。
作業系統讀取硬碟的時候,不會一個個扇區地讀取,這樣效率太低,而是一次性連續讀取多個扇區,即一次性讀取一個”塊”(block)。這種由多個扇區組成的”塊”,是檔案存取的最小單位。”塊”的大小,最常見的是4KB,即連續八個 sector組成一個 block。
檔案資料都儲存在”塊”中,那麼很顯然,我們還必須找到一個地方儲存檔案的元資訊,比如檔案的建立者、檔案的建立日期、檔案的大小等等。這種儲存檔案元資訊的區域就叫做inode,中文譯名為”索引節點”。
用 stat
指令得到某檔案的 inode 資訊,在 mac 的話,加上 -x
flag 獲得人類可讀的標題:
stat -x ad,txt
# File: "ad.txt"
# Size: 546 FileType: Regular File
# Mode: (0644/-rw-r--r--) Uid: ( 501/ weilun) Gid: ( 20/ staff)
#Device: 1,7 Inode: 84952848 Links: 1
#Access: Thu Dec 29 16:26:04 2022
#Modify: Fri Dec 23 01:35:13 2022
#Change: Fri Dec 23 01:35:13 2022
# Birth: Thu Dec 15 16:35:29 2022
inode也會消耗硬碟空間,所以硬碟格式化的時候,作業系統自動將硬碟分成兩個區域 :
每個inode節點的大小,一般是128位元組或256位元組。inode節點的總數,在格式化時就給定,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設定一個inode。
用下面指令可以檢視每個硬碟分割槽的inode總數和已經使用的數量
df -i
由於每個檔案都必須有一個inode,因此有可能發生inode已經用光,但是硬碟還未存滿的情況。這時,就無法在硬碟上建立新檔案。
每個inode都有一個號碼,作業系統用inode號碼來識別不同的檔案(而不是檔名)。
使用者通過檔名,開啟檔案。實際上經過了三步驟:
用 ls -i
下面指令可以看到某檔案對應的 inode 號碼:
ls -i ad.txt
# 84952848 ad.txt
Unix/Linux系統中,目錄(directory)也是一種檔案。開啟目錄,實際上就是開啟目錄檔案。
目錄檔案的結構非常簡單,就是一系列目錄項(dirent)的列表。每個目錄項,由兩部分組成:
如果用 ls -l 資料夾
查看某資料夾的權限,會發現大家都有執行許可權(x,這是因為目錄檔案內只有檔案檔名和inode號碼,其他資訊都儲存在inode節點中,而讀取inode節點內的資訊會需要目錄檔案的執行許可權(x)。
一般來說,檔名和 inode 是一對一的關係,但是在 Unix/Linux 系統也允許多個檔名指向同一個 inode 號碼。 這意味著,可以用不同的檔名訪問同樣的內容;而對檔案內容進行修改,會影響到所有檔名;但是,刪除一個檔名,不影響另一個檔名的訪問。這種情況就被稱為”硬連結”(hard link)。
下面用 ln 原始檔 目標檔案
命令對 test.txt 建立了硬連結,新建立的檔案叫做 hardlink.txt
ln test.txt hardlink.txt
ls -li
# total 16
# 86719851 -rw-r--r-- 2 weilun staff 15 1 13 13:52 hardlink.txt
# 86719851 -rw-r--r-- 2 weilun staff 15 1 13 13:52 test.txt
可以發現兩者的 inode 號碼相同!用戶名前面的那個 2
代表指向該inode的檔名總數,又稱作連結數,若是這個數字歸零,系統就會回收這個 inode 號碼。
cat
指令將 test.txt 內容印出來,會發現內容也改變了!目錄檔案的”連結數”。建立目錄時,預設會生成兩個目錄項:”.”和”..”。
前者的inode號碼就是當前目錄的inode號碼,等同於當前目錄的”硬連結”;後者的inode號碼就是當前目錄的父目錄的inode號碼,等同於父目錄的”硬連結”。
所以,任何一個目錄的”硬連結”總數,總是等於2加上它的子目錄總數(含隱藏目錄)。
另一種情況,檔案A和檔案B的inode號碼雖然不一樣,但是檔案A的內容是檔案B的路徑。讀取檔案A時,系統會自動將訪問者導向檔案B。
因此,無論開啟哪一個檔案,最終讀取的都是檔案B。這時,檔案A就稱為檔案B的”軟連結”(soft link)或者”符號連結(symbolic link)。
可以用 ln -s 源文檔案或目錄 目標檔案或目錄
命令建立軟連結
ln -s test.txt softlink.txt
ls -li
# total 8
# 86720722 lrwxr-xr-x 1 weilun staff 8 1 13 14:04 softlink.txt -> test.txt
# 86719851 -rw-r--r-- 1 weilun staff 24 1 13 14:00 test.txt
第3點使得軟體更新變得簡單,可以在不關閉軟體的情況下進行更新,不需要重啟。因為系統通過inode號碼,識別執行中的檔案,不通過檔名。
更新的時候,新版檔案以同樣的檔名,生成一個新的inode,不會影響到執行中的檔案。等到下一次執行這個軟體的時候,檔名就自動指向新版檔案,舊版檔案的inode則被回收。
^
跳到句子開始,保持 command modeI
跳到句子開始,切換到 insert mode$
跳到句子最後,保持 command modeA
跳到句子最後,切換到 insert mode / [type the word you want to find]
enter 後按 n
可 以跳到下一個字 (用 :noh
可以取消 highlight)
Owner, Group, Other 對檔案/資料夾的 write, read, execute 三個動作分別具有不同的權限。
權限通常有兩種表示方法,第一種方式是用三個 octal number 作為權限的表示,第一個數字是 read 權限,第二個數字是 write 權限,第三個數字是 execute 權限;第二種方法是直接用 rwx 來表示。以下舉例:
Owner, Group, Other 對一個檔案的權限,就用三個 octal number 或三組 rwx 表示:
可以用 ls -l
或 ll
來瀏覽目前目錄底下檔案/資料夾的權限設置。
會發現下面除了三組 rwx,有些檔案前面還有一個 d,這種 1333 的形式分別代表:檔案屬性/ owner 擁有者權限 / group 同群組使用者權限 / other 其他人權限。而 d 代表該檔案是個目錄。
有些檔案除了 1333,後面還有一個 @,這代表該檔案是 extended attributes。
Variadic Functions,可變參數函數,讓函數參數數量可是未定義,可能是一個或多個,也可能是零個。
fmt.Println
就是 Go 常見的 Variadic Functions。
以加總函數 sum 為例,可以有下面兩種寫法:
package main
import "fmt"
// Variadic Functions
func sum(nums ...int) {
fmt.Println("nums: ", nums)
total := 0
for _, n := range nums {
total += n
}
fmt.Println("sum: ", total)
}
// 傳入陣列
func sum2(nums []int) {
fmt.Println("nums: ", nums)
total := 0
for _, n := range nums {
total += n
}
fmt.Println("sum: ", total)
}
func main() {
arr := []int{1, 3, 5, 7, 9}
sum(arr...)
sum2(arr)
}